近日,岳池法院坪滩法庭处理了一起农民工追索劳动报酬案件。八名农民工,两年讨薪未果,八人抱团组了个农民工讨债微信群,多次前往被告人家中但都没有结果。2018年4月9日,胡某等八名原告将陈某告上法庭,要求陈某支付工资款13余万元。
电话无法接通 走路做工作去
4月10日上午,承办法官按照原告提供的被告联系方式拨打了对方的电话,但无法接通。随案送来的,还有一份被告户口所在地村委会开具的证明,上面写着被告在外务工,无法联系。其中一名原告告诉承办法官:“我前几天还看见他的微信说他在有个地方要工程款”,并将记录翻给了承办法官。虽然电话不通,且已有不在家的证明,但想在既然有微信在使用,就一定能想到方法找到被告。承办法官便随即安排自己的助理与原告的援助律师一起前往被告家了解情况,并叮嘱助理,虽然被告现不在家,一定要对他的家人做相关法律宣传、告知诉讼中被告享有的权利与义务。车到了村头,因为修路的原因没法继续行驶,于是只能步行去陈某家。两名同志上午9点多出门直到中午1点才饿着肚子回来,其中除了一小时是在被告的家中做思想工作,其余两个小时全用在了烈日下的田间小道上。
付出就有收获 被告主动打来电话
4月10日下午,陈某的电话号码出现在了承办法官的手机上。“法官,你好,我是陈某”,一番对话之后,承办法官了解到,陈某因自己未收到工程款,所以一直拒绝支付工人工资,工人们老是打电话要钱,所以他就把手机设置了拒接陌生号码。电话里承办法官再一次对陈某做了相关解释工作,但陈某称自己现在没有固定的住所,仍无法提供明确的地址,对于欠工资款的事自己再考虑一下。
4月16日,一名叫粟某的女子拿着一张写着电话号码的纸来到法庭。“你好,这个号码是上次你们庭的同志来时留给我们的,我们想找这个法官”。承办法官接过纸,看到上面写的正是自己的电话号码,便与粟某交谈起来。从交谈中得知,粟某系陈某的妹妹,她的家人在上一次听了法庭工作人员的解释后,决定借钱来帮陈某某把欠的工资钱还了,但提出能不能少付一些。承办法官则随即将八名原告的诉状送给了粟某一份,并告知她将诉状的内容一定告知陈某,核实诉状中的金额。
兼顾双方想法 折中处理皆大欢喜
一边是讨薪多年的民工,一边是借钱来帮被告还款的家人,各有各的不易。由于每个人的工资款金额都不一样,很难说叫某一个人少得一些。于是承办法官想到了按照每个人的金额打“九折”计算,大家都少同样的比例,同时要求被告家人一定要及时支付。这个想法很快就得到了八名原告和被告家人的一致同意,双方并约好在5月17日这天下午到法庭来当庭兑现。
5月16日,粟某打来电话称自己已经准备好了钱,但自己错过了镇上银行预约取现金的时间,希望法庭能帮忙协调一下。虽不是案内之事,但为了能及时了结这一起两年前的工资款,承办法官与原告的援助律师一并前往银行协调第二天的取钱事宜。
5月17日下午3点,窗外暴雨如注,但双方当事人都如约而至。被告陈某、原告杨某、胡某虽人在千里之外,但承办法官通过微信视频与其连线,让他们也一同参与到了调解的过程中。
六名原告以及两名原告的父母、被告陈某的妹妹粟某、父母挤在狭小的办公室里,还有三名当事人同时微信在线。承办法官首先通过微信视频与被告陈某连线,并将手机出示给在场的每一个人进行核对。在身份情况核实完成后,再进行调解笔录的制作,同时将调解的要点同步告知给三名微信视频在线的当事人。承办法官组织调解、双方签字确认调解笔录、被告方支付所欠工资、原告方出具收款收条,现场再也没有了以前剑拔弩张的争吵。原告们喜笑颜开地数着自己手中盼望已久的工资款,被告的家人则是在付完欠款后露出了如释重负的表情。
工作的间隙,承办法官看见原告手机中八人的微信聊天群—农民工讨债群,便笑着对原告说:“你们这个群今天就该散了吧”。“这么多年了,我们几个不解散了,我们换个群名就好了”,几名原告笑嘻嘻地回答到。
距离有长有短,现代化的设备能拉近人们在空间上的距离,但唯有一心为民,才能拉近彼此之间心的距离。最远的距离未必就不是最近的距离。
(岳池法院 杨璨尹)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