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追记“布衣干部”周明川用生命铺就的脱贫之路
历史长镜头:一项向世界的庄严承诺,一场史无前例、深刻改变中国命运的大决战
(程佳 记者申巧容)
2015年11月,中国向全世界庄严承诺:到2020年,中国所有贫困地区和贫困人口一道迈入全面小康社会。
四川省提出,到2020年全面消除绝对贫困,全省497.65万贫困人口全部脱贫,11501个贫困村和88个贫困县全部摘帽。
为响应中央号召,一幅幅决战贫困的时代画卷,在中华大地蓬勃展开。位于小平故里的华蓥市,是四川省88个贫困县之一,也是省定首批“摘帽”的5个贫困县之一:全市有25个贫困村,建档立卡贫困对象6394户17397人,79%的贫困人口生活在地质灾害区、采煤沉陷区、旱山区、渠江洪灾淹没区“四大特殊贫困类区”,是脱贫奔康最难啃的“硬骨头”。
黄沙百战穿金甲,不破楼兰终不还。为积极响应中央和省委的决策部署,华蓥市29名市级领导、72个机关部门、2600余名干部职工主动出击,层层签订责任书、个个立下“军令状”,发起了坚决打赢“拔穷根”的大决战。
序篇:一名普通干部倒在了脱贫攻坚的路上,用宝贵的生命为一项伟业铺路
战鼓声声催人急。就是在脱贫攻坚拉开序幕的关口,时年55岁的老党员周明川成为驻村工作组的一员,来到了贫困村——华蓥市禄市镇大坡老村。
摆在驻村工作组面前的大坡老村,是一个“穷得慌”“闹得凶”的弱村、乱村,全市典型的“老大难”村。
面对重重困难,周明川等人没有退缩。从进村的第一天起,他们就立下誓言,以不达目的不罢休的坚定决心和不摘“穷帽”不离村的鲜明态度,将脱贫攻坚作为当仁不让的光荣使命。
周明川等人带领大坡老村群众苦干实干,不到两年时间,贫困村完全变了样:村级组织力量增强、干群关系“亲”加“清”、基础设施大改善、村民收入大增长、幸福指数大提升、矛盾纠纷大幅降……
然而,正当大坡老村蒸蒸日上之时,57岁的周明川却倒下了:历经570余个昼夜的披星戴月、艰苦鏖战,2017年6月29日16时,因积劳成疾引发心源性疾病,经抢救无效去世,倒在了脱贫攻坚最前线。一颗无比眷恋脱贫攻坚事业、无比牵挂大坡老村贫困群众的心脏,永远停止了跳动……
谁言凡人非英雄,豪杰亦从布衣出。周明川,生在农村、长在农村,扎根农村20余年,从一名农技教师成长为一名科级干部,从基层一线到市政协机关,身份在变、岗位在变,但不变的是他心系农村、服务群众的“布衣情怀”。
他入党22年,始终信念坚定、不忘初心,对党和人民无限忠诚,在每一个工作岗位都倾心尽力为党和人民事业奋斗,直至生命最后一刻;
他事不避难、勇挑重担,哪里需要哪里搬,总能出色完成组织交付的各项任务;
他倾情为民、无私奉献,终其一生奔忙在最基层,把群众的事看得比天还大;
他严守底线、廉洁自律,做人光明磊落,从不利用职权为自己和亲属谋取私利;
他朴实无华、淡泊名利,以良好的形象和口碑赢得了党员、干部和群众的广泛赞誉。
周明川去世后,中共华蓥市委作出决定,追授他为“优秀共产党员”;在大坡老村,当地干部群众更是深切地思念他、怀念他……
英雄归去,英魂永存。
难舍“布衣情怀”:心系扶贫事业,心忧贫困群众
从农村娃成长为党的干部,周明川一生难舍“布衣情怀”,难忘故乡那片热土,心忧农村那些“亲人”。
“让我去吧,我就喜欢做农村工作。”他主动请缨,恳请组织派他驻村扶贫,为脱贫攻坚贡献一份力量。
领导的劝说、妻子的担忧、孙子的不舍,没能改变他的决定。在年近花甲之际,他从政协机关毅然奔赴脱贫攻坚最前线。
2015年11月底的一天下午,华蓥市政协党组正在研究派谁参加大坡老村驻村工作组时,政协办公室干部周明川突然“闯”了进来。
“我可以去大坡老村扶贫。”听到周明川的话,在场领导非常惊讶,“驻村工作辛苦得很,你还有几年就退休了,身体受得了吗?”
为了打赢脱贫攻坚这场不见硝烟的战争,华蓥市派出25个驻村工作组全程参与脱贫攻坚,吃住全在村,工作全脱产,贫困村不脱贫、扶贫对象不达标,工作组不撤离。
最初,华蓥市政协并没有考虑让周明川驻村。除了年龄问题,周明川还有80多岁的父母和5岁的孙子需要照顾,他唯一的儿子又在外地务工,一旦驻进村去,就难免照顾不了家庭。
“老周,脱贫攻坚时间紧、任务重,你是老同志,不一定吃得消,多考虑下。”领导再次劝说他。
“明川,驻村工作那么辛苦,你不是年轻人了,来回奔波把身体搞垮了怎么办?”妻子担心他。
“爷爷,您别走,别走!”孙子不舍他。
“我去驻村,相信我既能搞好扶贫工作,又能照顾好家人。”面对领导的关心和家人的担忧,周明川没有改变决定。
就这样,倔强的“周老头”拎着被褥和日常用品,带着对农村的特殊感情,毅然奔赴脱贫攻坚一线,成为华蓥市驻村工作组年龄最大的干部。
“我后来才知道老周坚持要到大坡老驻村的主要原因。”在和周明川共同战斗了大半年后,大坡老村“第一书记”李杰从一次偶然的谈话中了解到真相。周明川的老家在禄市镇走马岭村,与大坡老村相邻。由于他在驻村前几乎每周都要回老家照顾父母,所以对大坡老的村情十分了解。
彼时的大坡老村,第一个村情是“穷”。全村共2094人,贫困人口达234人、贫困发生率高达12%,基础条件落后,村集体产业只是一个“空壳子”。
第二个村情是“散”。从2014年到2015年,村党支部书记、村委会主任、村文书先后被责令辞职,村委会主任和村文书因经济问题受到党纪处分,村级党组织涣散、干群关系紧张,“两委”实际上只剩下一个“空架子”。
第三个村情是“乱”。大坡老村地处华蓥市与前锋区交界处,又是广安市港前大道过境村,因征地拆迁牵扯的利益冲突多、矛盾纠纷多,每年到本市上访近百人次。
驻村工作组还面临一个现实难题,大坡老村驻村工作条件甚差,没有像样的活动室,连日常的办公、吃饭、住宿都成问题。很长一段时间,驻村工作组成员只能搭地铺睡觉,吃饭要去村里的食品厂“搭伙”。当年一名上级领导到大坡老村调研,也只能在村活动室外的乒乓球台上开会谈工作。
“这里越是困难,就越说明我们来对了。大家要全力以赴、想点办法,让乡亲们早点过上好日子。这才是我们驻村的目的!”周明川的话语掷地有声。
坚守“布衣本色”:扑下身子干事,倾情为民办事
从乡镇到市级机关,再重回农村,他一直不忘初心,坚守“布衣本色”,心里装着的始终是党和群众的利益。
“抬头,我要顶天立地;低头,我要无愧于心。”在大家眼中,他擅长群众工作,深受群众信赖,因为他始终站在群众立场看问题、想问题、办事情。
他说:“做好农村工作,其实也很简单,就是用心。”
1984年,周明川参加工作,做了禄市镇农技校的一名教师,成为家里第一个端上“国家饭碗”的人。
“你现在出息了,有了‘铁饭碗’。大道理我说不来,只想提醒你一点:莫忘本。”周明川的父母都是农民,没有多少文化,看着儿子有了一份工作,既为他高兴,又担心他今后走歪路。年轻的周明川唯一一次对父母用上了文词儿:“抬头,我要顶天立地;低头,我要无愧于心。”
此后的二十余年,从乡镇到市级机关,从农技教师到正科级干部,周明川牢牢坚守住了自己的诺言,矢志不渝躬身践行。从禄市镇、天池镇、高兴镇,到华蓥市政协机关,所有熟悉周明川的领导、同事、农民朋友,都有这样的评语:他熟悉农村,了解农民,擅长群众工作,知道农民在想什么,想要什么,能站在农民的立场看待问题、解决问题。
在港前大道的征地拆迁中,不少大坡老村村民都希望能多争取一些额外利益,迟迟不肯签订拆迁协议。面对难啃的“硬骨头”,周明川和驻村工作组、村“两委”成员一起,挨家挨户做工作,反反复复讲政策。面对干部,他劝大家不管拆迁户话言话语有多激烈,态度有多对立,都要多一些理解,多一些忍耐;面对群众,他又反复讲政策、摆道理、算细账,帮他们争取应有的利益。
“一次说不通,我们就去第二次;二次说不通,那就去第三次……工作总会做好的。”周明川这样说。
最终,49户征地拆迁户全部签订了协议,港前大道大坡老段建设如期开工。
面对大坡老村积贫积弱的现实状况,周明川充分发挥自己在农村摸爬滚打几十年积累的工作经验,与另外3名驻村工作组成员一道,走村入户察实情、深入田间问民需,为大坡老村制定了基础设施建设、主导产业发展、基层阵地建设、一户一策帮扶等脱贫规划。
“老周虽然只是驻村工作组的一名成员,但很多时候却是我们的‘主心骨’。离开了他,好多工作我们都拿不下来。”大坡老村党支部书记唐小峰说。两年来,周明川和驻村工作组多方争取、筹集项目资金300余万元,修建了通村公路7.8公里、便民路4公里,实现了户户铺设便民路,院院连接硬化路,还筹集了29万元兴修水利设施。
在基础设施改善的同时,周明川又根据村情,建议村里引进业主发展产业,带动村民增收。在引进业主发展花椒产业过程中,周明川积极为村集体、村民特别是贫困户争取应有利益。“光有产业还不行,必须建立利益联结机制,壮大村集体经济、让贫困户受益。”经他据理力争,与业主反复磋商,业主同意用工优先考虑本村村民特别是贫困户,同时村集体利用19.9万元的产业发展周转金入股产业基地。目前,近半数贫困对象在家门口实现了就业,村集体每年可获得收益3.3万元,村上长效扶贫有了财力保障。
周明川喜欢“管闲事”。产业发展、矛盾化解、低保办理、学生读书……只要他知道,都会尽心尽力去办。
今年18岁的黄绍涛是大坡老村的一名孤儿,从小不爱读书,又比较调皮。为了教育他,周明川几乎踏破了黄绍涛的家门槛,给他讲道理、举例子,还为他联系了一所铁路技能学校。无奈,黄绍涛对读书实在不感兴趣,最终还是选择了外出务工。尽管如此,周明川仍然尽可能地帮助他。
在实施易地扶贫搬迁时,看到黄绍涛对建房一窍不通,周明川全程参与选址、打地基、建房、粉刷等工程。房屋建成后,黄绍涛将一把新家的钥匙留给了周明川。在这个没爹没娘的孩子心中,周明川就是自己的父亲。
“他临死前还在帮我,早晓得我就不给他添麻烦了哇!”周明川去世后,大坡老村3组贫困户李得碧惋惜不已。李得碧的丈夫多年前去世,儿子患有严重的精神分裂症,属于典型的因病致贫家庭。
周明川驻村后,三天两头往李得碧家跑。一年多来,李得碧家在周明川和其他驻村干部的帮扶下,发展起以山羊、鸡、鹅等家禽养殖为主的庭院经济。就在周明川去世当天,他还帮李得碧填写了临时救助申请表,打算在下午开完会后就去市民政局办理。未曾想,这张揣在周明川身上的申请表竟然成了遗物……
在周明川等驻村工作组成员的共同努力下,村级党组织有了凝聚力和向心力,新上任的年轻村干部站稳了脚跟,赢得了群众的信赖;大坡老村有了文化服务综合体、文体小广场,配齐配全了农家书屋、日间照料中心、卫生室、调解室、广播室、远程教育中心,兴建了便民服务店、电商平台等,村民还建起了舞蹈队、腰鼓队……
最重要的是,凭着周明川一帮人的狠劲儿,村民的生活改变了。大坡老村的贫困人口从2015年的234人减少到目前的5人,贫困发生率从2015年的12%下降到0.24%。两年来,周明川等人把党的好政策传递到每一个村民的心中,村里的上访数量大幅下降,2016年全年村里仅有2起上访事件,2017年上半年村里无一人上访。
秉承“布衣操守”:敢于担当责任,严守做人底线
他当过农技教师、经济干事、统计站长、纪委书记、扶贫干部,是一个地地道道的“农村通”。
无论在哪一个工作岗位,他都特别“爱较真”。有人恼他、有人怨他,但群众喜爱他、赞扬他。
在他的心目中,把公家的事办好,是他义不容辞的责任。
到天池镇工作后,周明川有了一个“外号”:黢(qu)麻黑(川东方言,形容非常黑)。除了形容他长得黑,还有一层意思就是“凡事较真儿,黑脸不讲情面”,只要工作不按要求规矩来,或者违反原则,他那张脸立马黑得吓人。
“平时他挺宽厚、随和的,但如果在工作中出了问题,老周那张脸一下子就黑了。”在贫困户的首次甄别过程中,由于调查摸底基础工作不仔细,致使1户贫困户的基础资料出现了错乱,驻村工作组成员唐孝刚至今记忆犹新。
“不仅这户贫困户要重新修正,我建议所有已作过甄别的贫困户全部再核实一遍。”在周明川的坚持下,驻村工作组连续加班,直到反复确认资料无误后,才重新上报。
在和周明川共事的近两年里,大坡老村驻村工作组的年轻成员一次次领教了这个“黢麻黑”的较真劲儿。
“村里好不容易争取到几百万元项目资金,肯定要找一个懂行的人来指导项目的具体落实。”在“第一书记”李杰看来,这个人非周明川莫属。让年轻干部差点吃不消的是,在验收沟、池、路、渠等农村基础设施建设项目,监督五改三建、易地扶贫搬迁等工程进度时,周明川带着大家,总能冒严寒顶酷暑,围着项目连轴转,只要发现任何一点问题,都要让施工方整改重来。事后,年轻干部从埋怨逐渐变为敬重和感激,“最终确保了工程质量,没遭老百姓骂娘。”唐孝刚感慨地说。
周明川一路走来,无论在哪一个工作岗位,都特别“较真”。尤其是从事乡镇纪检工作的10余年中,他更是把这个岗位作为维护群众利益的平台,始终坚持执纪为公、执纪为民,用冷峻黑脸挡住说情打招呼,动真碰硬惩治群众身边的腐败。
在高兴镇工作期间,周明川接到举报,该镇企管办一笔两万元的贷款审批单据上缺少一个经办人印章,款项可能被私分。周明川一刻也坐不住,立即按程序上报情况,在市纪委的协助下,依纪依规连夜对当事人李良全开展调查。次日,真相大白。该经办人印章盖在了审批单据角落,章印模糊不清,但贷款流程合法合规,款项使用也没问题。
“他就是原则性强,不讲情面。”今年已经71岁的李良全提起这段往事,尽管自己被误会,但仍对他的办事风格佩服不已。
在天池镇工作那些年,由于辖区企业多,涉及群众利益多,周明川面临的诱惑更是不少。有一位村民在拆迁安置中想获得更多安置费,知道周明川有抽烟的习惯,专门送了两条好烟给他,想通融通融。周明川当即就发了火:“你这一套在我这里行不通。”这是同事们印象中,周明川唯一一次对群众发火。
在原则问题上,无论是对工作,还是对家人,周明川从不“犯糊涂”。周明川的老家禄市镇走马岭村在广安市过境高速公路拆迁范围内。他的妹妹得知禄市镇分管拆迁工作的负责人是周明川曾经的下属,希望周明川能帮忙打招呼,多争取一些利益。
“大哥,我这辈子没求过你啥事,你就帮我这一次吧!”妹妹直接来到周明川的家中,向大哥求情。
看到妹妹哀求的眼神,想到兄妹情深,周明川那颗铁石心肠慢慢融化,深埋于心的亲情被深深触碰。但在亲情与原则的碰撞中,他最终还是选择了后者。“不管你是恨我,还是埋怨我,我都没法帮你。如果我不讲规矩帮了你一个,那其他人怎么办?”看着哥哥为难的样子,妹妹哭着离开了周明川家。直到周明川病逝,妹妹再也没有为这件事找过任何人。
有人恼周明川:“又不是你自己的事情,何必那么认真呢?睁一只眼闭一只眼得了。”周明川一脸严肃,“把公家的事办好,这是我应守的本分。”
面对责任,周明川从不推诿;面对诱惑,周明川从不动心。
发扬“布衣作风”:一生朴实无华,永葆优秀品质
他节俭到了“抠门”的地步,一身衣物加起来从不超过200元,大家笑他“从来不像个干部”。
“穿着太过讲究,就会拉开与老百姓的距离。”他从不讳言自己的“土”。恰恰因为这份朴实无华,群众第一眼就愿意信任他。
“老周第一次走我家来,我真没想到他还是市上的干部。”贫困村民卜友华第一次和周明川接触,就知道这是个实诚人,穿得朴素,没有架子,也不讲啥大道理,“随和得很,我愿意相信他。”
接下来,在驻村工作中,卜友华和周明川打交道的时间更多了。“栽秧子、点豆子,啥时播,啥时收,怎样管,他门儿清,地道得很,真是个庄稼把式。”卜友华觉得,有这样的扶贫干部带头,啥贫困都能解决。
周明川的确是个“庄稼把式”。他的父母周清文和贺天杰都已年过八旬,但在走马岭村还种了不少庄稼。近10多年来,二老渐渐干不动重活,但家里的地从未撂荒。老人说,其中最大的功劳就是周明川。不管他在哪里工作,只要周末和假期有空,都会回老家干农活,挑粪、犁田、收庄稼……什么都做,什么都能干好。至今,周明川回老家干农活时常穿的两套破旧衣物还挂在墙壁上。老两口不愿移动它,睹物如见子,因为那是周明川最后一次劳作后挂上去的。
在家人和同事眼中,周明川节约到了“抠门”的程度。曾与周明川共事多年的原天池镇党委书记李雪平回忆,在天池工作时,他穿的衣服、裤子,全是自己买布让镇上的裁缝做的。李雪平感慨地说,无论是在乡镇,还是在政协机关,周明川都是家庭条件最差的干部:妻子没有工作,孩子还在读书,父母在家务农,一大家人全靠他养活,是名副其实的“布衣干部”。
“他一身的衣物加起来从不超过200元。”周明川的妻子王德芬深深地责怪自己,他从不买100元以上的衣物,即使进了城工作,所有穿着都是在摊点上买。今年春节,在外打工的儿子周志华花300多元为他买的一双皮鞋和一打袜子,他直到去世时都没舍得穿。
很多时候,这种常人眼中的“土”和“抠”,反而让周明川在和群众打交道、在驻村帮扶工作中如鱼得水。
驻村工作的时间里,周明川和其他年轻干部一起,打地铺、吃泡面、喝白开水;工作中,周明川不摆“老资格”、不摆架子,越是难啃的硬骨头,他越要事事争先、冲锋在前。工作顺利完成了,周明川又把功劳全都推给大家。
忠孝两难全。“老周太辛苦了”,大坡老村党支部书记唐小峰说,在驻村工作的一年半时间中,周明川吃住全在村,一旦遇到不加班的周末或假期,本就疲惫不堪的他,还要到两位老人跟前尽尽孝道、回到家里尽尽责任,弥补自己心里的亏欠……
扶贫、父母、家人……几处奔波、几处牵挂,疲倦和劳累也一直“缠绕”着周明川。早在2016年夏天,因为过度劳累,周明川就已经感觉有些不对。
“老周,你最好停下手中的工作,去医院好好检查一下。”面对大坡老村同事的好意,周明川笑着说,“没事,我身体好得很。”。
“明川,工作重要,身体也同样重要。如果吃不消,你回来休养,我们重新选派一名干部接替你。”面对组织的关怀,周明川说,“中途换人,别人还以为我干不下来!”
面对家人,周明川从来没有将“疾病”“忧愁”带回家。
周明川,终于累倒在工作岗位上。他没能等到大坡老村贫困“摘帽”验收的那一天,但党旗依然高高飘扬在脱贫攻坚最前线,战友们继续着他未竟的事业,千千万万扶贫干部在忘我工作,沿着他用生命铺就的脱贫之路砥砺前行……
“为有牺牲多壮志,敢叫日月换新天”。“布衣干部”周明川,已化作华蓥山上夕阳啼血的红杜鹃,漫山遍野开着,开得那么火热,开得那么鲜艳!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