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斌 本报记者 雍剑波 文/图
人物小档
苟兴全,男,2009年省委组织部选调到基层工作的优秀大学毕业生,先后在乡镇人民政府、县委办公室工作,2011年遴选到广安市中院,主要从事文秘工作。工作四年来,他先后受到各种表彰奖励20多次。2012年,被广安中院荣记个人三等功。
一个年仅28岁的年轻人,立足平凡岗位,以超乎常人的耐力和韧劲,为审判事业挥洒激情和汗水,成为广安市法院年轻干警学习的榜样。他,就是苟兴全。
勤学好问的“读书人”
“干一行,钻一行”是苟兴全一直坚守的人生信条。在他家,书籍占据了房间的大部分位置,他习惯每次睡觉前都要看书,家人没少抱怨他这种“坏毛病”。
苟兴全进入工作角色特别快,很快就能独当一面,是领导和同事们对他的一致评价。“虽然之前也主要从事文字材料工作,但是法院文秘工作又是一个新的开始,特别是需要许多法律专业知识支撑,需要学习的东西太多太多。”苟兴全告诉记者。到法院工作的第一天,他便向办公室领导要来了近几年工作总结、领导讲话材料等认真研读起来。上班看,下班也看。不到一周的时间,便大致看完了一大堆材料,对法院工作有了初步的认识。一周后,领导便开始给他安排具体工作,他一次也没有让领导失望过。“刚到法院工作的半年,他几乎没有回家吃过一顿晚饭。下班后去食堂简单吃点就坐回办公室看书学习,一般要到晚上12点以后才离开。最开始,值班法警多次上楼敲门查看,以为是他下班的时候忘记关灯了。”同他一个办公室的研究室副主任胥洪刚如是说。
思维活跃的“笔杆子”
2011年11月,领导安排苟兴全起草在市四届人大一次会议上的工作报告,不仅要总结2011年全市法院工作,还要回顾前4年的工作,并对未来5年的工作提出建议。
对于到法院工作不到三个月的他来说,这显然不是一件容易事。“多看多问多想。”他用六个字阐述了报告起草过程。经过20多次反复修改和打磨,报告在人代会上高票通过,受到与会代表的充分肯定。
自那以后,苟兴全渐渐成为领导和同事们公认的“笔杆子”。“我只想做一个有点思想,并随时记录思想的人。”在文稿起草过程中,他习惯在“参”字上动脑筋,在“谋”字上做文章,善于站在全局和领导的高度,思之在先、谋之在前。他习惯用自身的实践去体会、领悟、思考和总结,为具体的文稿写作提供真实、具体、有说服力的事实依据和材料佐证。
在法院工作两年多来,苟兴全撰写的文字材料超过100万字。法院每一次重大活动、重要会议的文字材料,他都是主要参与者,多次为法院“司法大拜年”、“审判管理”、“司法巡查”、“执行风暴”、“点对点”执行网络查控系统建设等工作做法和经验进行文字总结,多篇信息稿件被省委政法委、省法院相关刊物采用。省、市领导先后37次在其撰写的信息稿件、汇报材料上作出肯定性批示。通过文稿的服务引领作用,广安法院多项工作在全省推广。
孜孜不倦的“苦行僧”
“你怎么连吃饭都总是跑到最后哟?怪不得那么瘦。”这是食堂打饭的大姐以前经常和苟兴全说起的玩笑话。对此,他总是笑笑。后来打饭大姐得知他是忙工作,经常为他留点饭菜,秋冬季节还会帮他把饭菜蒸在热水里。
很多时候连家里人都问他工作真的忙到吃饭的时间都没有吗?“其实很多时候,不仅是工作量的问题,而是工作质量的问题。”苟兴全对每一篇文稿都要求精益求精,对一些自认为质量不高的材料,主动将其转换角度、重新组织,有时一干就是通宵达旦。“我对自己的要求也很简单,就是自己不满意的材料绝不上交。”他经常这样给同事讲。
2012年冬,临近春节,凌晨2点,空旷的办公室就苟兴全一人,他正在修改第二天要用的会议材料。窗口的风呼呼地吹,他忍不住打了好几个哆嗦。“今晚还是早点回来休息吧,明天早上早点去嘛。”家人的电话反复催促。回到家洗漱完已经3点过,他把闹铃调到5点,准备睡2个小时。睡在床上,但脑子里总是惦记着材料的事情,反反复复睡不着,凌晨4点过,他又返回了办公室。
2013年8月19日,是苟兴全工作四年多来的第一天年休假。家人商量趁年休把已经在本地医院就医快半个月的孩子送到重庆检查。出门前,他习惯性地把笔记本电脑放在了车子后备箱。重庆医院检查后,确诊孩子得了肺炎,需住院治疗。更不巧的是,第二天接到单位通知,省委领导近期将到广安调研,并将专门视察广安法院工作情况。单位安排其负责此次汇报材料的起草。那几天,苟兴全一边照顾孩子输液、做雾化,一边趁孩子睡觉的时候拿出电脑工作。
在家人和同事的眼里,苟兴全随时都面带微笑,很少将工作上的辛苦和烦恼带到生活和家里。在工作上从来不讲分内分外,无论是院领导交办的任务,还是办公室领导安排的工作,或者其他庭室领导同事托付的事情,他都尽心尽力完成。在他看来,顺利完成工作任务就是最大的快乐,得到领导和同事认可就是最大的欣慰,得到家人的理解和支持就是最大的幸福。
12月3日,广安中院院长助理袁坚告诉记者,苟兴全具有年轻人勤奋和好学的特点,学习上劲头十足,是法院系统难得的人才。
|